|
“在日德兰的暮霭之中,长达十余公里的无畏舰战列正在苍茫大海上延绵。那被闪光与轰鸣所点燃的天际线,早已成了千古的绝景。在两军展开生死决战之际,依然恪守自己军人的荣誉,维护自己高贵人性的海上骑士之风,也在燃烧的大洋上渐成绝响。虽然时隔百年沧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却依然给人以一种难以言表的魅力。”——《无畏之海》
+ T) F7 S6 B2 X9 K8 r' l& d+ R# n( U" U+ X
自工业革命兴起,历经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以来百多年的“进步与革新”,人们站在二十世纪头上的西方世界,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全新的、理想主义的未来。可就在短短的四年之间,成百万热血男儿却在地狱般的战场血流漂杵,化作累累白骨。王冠滚滚落地,信仰丧失,民粹横行,更有几大恶魔从此被放出潘多拉魔盒,蛰伏等待,等待着二十年后更为惨烈地祸乱人间。
' M$ G" ]) Z6 F' J- e5 f# P 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8 j c |6 E, p! N
遗憾的是,我国出版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出版物方面,绝对谈不上丰富,甚至有匮乏之虞。而对这场表面上以陆权争霸为主的战争,涉及其海事海战历史知识与海权战略分析的系统出版物更是长时间处于空白状态。偶尔在军史丛书中觅得一二剖析单场战役的佳作,亦早已是十余年前的往事。在这样的局面中,山东画报出版刊行的《无畏之海》可说是一部填补空白的革新之作。这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以洋洋近七十万字的厚实内容为读者打开了一片全新的视野,让我们能从海权战略的角度回顾这场空前的人间浩劫。 + y4 J$ K% ]. C: T' M0 f% R. M6 b
全文始于1914年6月24日英国第二战列舰分舰队访问德国基尔港的亲善盛况,随即以6月28日斐迪南大公被刺事件和德舰“下半旗!下半旗!”的紧急命令,拉开了四年腥风血雨的序幕。接下来的第一个章节为读者介绍了一战爆发时各主要参战国的舰艇知识和海军背景,随后便借英德海军竞赛为读者拉开了北海海战的大幕。和以往专注于某一场重要海战的研究著作不同的是,本书涵盖一战时期几乎所有的主要海军活动,甚至包含了常被忽略的北冰洋战线——即便在西方史界的出版物中,如此全景式的记述亦不多见。全书张弛有度、脉络清晰,在北海海战的开局及赫尔戈兰湾小试牛刀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带领我们掠影地中海的战端初始,跟随德国东亚分舰队的足迹、详述了日本海军偷桃子的经过和施佩舰队在福克兰之战的悲壮覆灭,紧接着又以埃姆登号的七海奇航作为引子讲述了千奇百怪的海上破交战(其中两艘豪华邮轮改装辅助巡洋舰的交战,更是不容错过)。 6 j* O( Y r8 ]: y# j4 h
时间进入1915年,接下来的章节详述了“有限作战”战略下的希佩尔舰队——特别是多格尔沙洲之战,然后便是凄惨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随即在对近东与中东、亚得里亚海战事做一回顾之后,又话分两路带出波罗的海与黑海风云。在一连串跌宕起伏的战史之中,连规模显然不及海战的“湖战”与“河战”亦适当提及。两个长篇下来,读者又可品味险些被遗忘的北冰洋战线及多瑙河上的那些小舰队轶事。然而在这短暂的休憩之后,便是惊心动魄的日德兰大海战。相信每一位读者,特别是那些对大舰巨炮与怀古范儿抱有特殊感情的老炮都会为这一战所倾倒。随后的章节以相当的篇幅剖析了无限制潜艇战与海军航空兵的初期探索,再以北海海战的终结与基尔港的哗变,结束了这一次跨越四年大战的回顾之旅。 ( r5 V8 E4 E6 P4 k* r4 B4 }
本书采用非传奇写法,严谨之余亦妙趣横生,同时以德国海军雄心勃勃的崛起之路与风雨飘摇间凄惨收场的过程为全书暗线,强有力地阐述了这场现代海权之争的经验与教训。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一举击溃法西舰队,为大不列颠赢得了百年之久的“Pax Britannica”——“不列颠治下的和平”。至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召开,大英帝国的国势进入全盛。在1870年至1914年间,全世界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商船吨位均牢牢握在英国手中。然而也正是以1870年为分水岭,统一后的德国和新世界的美国亦开始觊觎日不落帝国的地位。遥想1815年,普鲁士王国于旨在划分欧洲新秩序的维也纳会议上获得了原属瑞典的波美拉尼亚,并在施特拉尔松德接收了六艘瑞典军舰。这些六十吨级的小型帆船便是普鲁士海军草创之初的全部家当。作为海岸线并不丰富的陆权国家,海军从来不是普鲁士的重点所在,就连海军指挥机构也需从属于陆军部。
& I& k3 D/ }4 E8 \*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时年五岁的普鲁士王储威廉合影,这个一脸不高兴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德皇威廉二世。他与这位外祖母关系尚好,但却与自己的母亲维多利亚大公主长年不和,这多少助长了他对英国的嫉妒与愤懑情绪。照片摄于1864年。
) w `* \/ U8 H/ r0 a/ {, [+ B, O+ y* q% u8 M( l
* c* @8 M6 ~8 B% R0 h+ } , ]7 f) t' W. i6 {5 n
直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俾斯麦接过宰相职务之后,德国才正式成立了“帝国海军”。1873年,随着基尔军港的扩建,五艘7635吨级萨克森级铁甲舰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由于无法与处于优先地位的陆军开支达成平衡,德国海军的第一批新舰预算花了八年时间才批到手(实际建成四艘)。俾斯麦深知统一后的德国在欧洲各国间是个不受欢迎的角色,亦需防范法国伤愈之后对德复仇,因而必须与英国和俄国保持甜蜜关系。在这样的框架下,英德之间的关系仿佛又重回七年战争期间,即英国保障德国海权、德国供给英国陆权的双赢状态。到德皇威廉一世于1888年驾崩时,德国仍是英国人口中的“盟邦和朋友”,俾斯麦苦心奉行的 “仁慈中立”政策不可谓不成功。
3 F+ ^8 q1 C0 M- C 短命的腓特烈三世在同年6月便一命呜呼。其子霍亨佐伦王朝第三代君主威廉二世践祚之后,德国这艘原本平稳的航船便突然扭头向着历史的死胡同一路奔驰。这个左臂先天萎缩、兼具自负与自卑两极心理波峰,刚愎自用却又自认独具浪漫主义情怀的“坏脾气孩子”将俾斯麦解除职务,宣称“让老掉牙的领航员滚下船,现在我是新德意志号的值更军官”!曾以《爱丽斯漫游奇境》插绘而名世的英国画家约翰 坦尼尔为《笨拙》杂志(1890年3月29日发行)绘制的政治讽刺漫画《领航员下船》,表现的正是此情此景:年迈的俾斯麦忧心忡忡地步下舷梯,头戴皇冠的威廉二世则在船上抄着手目送他远去。 , A, a, ?8 X7 [9 y5 T# w
1890年3月29日发行的《笨拙》杂志上刊载的政治讽刺漫画《领航员下船》,约翰 坦尼尔作。
2 C' g. G% M4 _4 r3 x5 P4 z, _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