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8年4月2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亚眠附近的一座墓地,澳大利亚军队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军事葬礼。六名澳军上尉为死者扶灵,仪仗队鸣枪致敬。协约国空军的一些单位送来花圈。其中一个花圈上写着“致我们勇敢而高尚的敌人”。(To Our Gallant and Worthy Foe)
+ P$ ^0 z% Q1 K% S4 d: j9 x! s: t- v
0 ?' u- `* s# q4 D1 M奥军为里希特霍芬举行葬礼6 j0 I' ~( X0 ^
: i9 M* V* J7 }' I1 T1 c死者是他们的敌人,德国战斗机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男爵。他是航空史上最著名的王牌飞行员之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击落敌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王牌,最终战绩(官方数字)是80架敌机(能够确凿证实的至少有73架)。协约国对他十分尊重,才会有上述为他举行隆重葬礼的情节。
( J: y6 d( M9 E+ _
4 P1 }: k0 Q6 ~) ^! W, s% A里希特霍芬1917年的自传题为《红色战斗机飞行员》(Der rote Kampfflieger),法国人给他的绰号是“小红”(le petit rouge)或“红魔鬼”(Diable Rouge)或“红男爵”“le Baron Rouge”。英国人给他的绰号是“红男爵”“(the Red Baron)。后来德国人也开始称他为“红男爵”(Der Rote Baron),这成了他最广为人知的名号。
/ Y# q; t& J$ C' F
! l% b, A O, l7 x
/ i* D$ k+ O, E1 N) @“红男爵”里希特霍芬
6 c1 g" [; |$ b5 e/ R A
0 E1 z) \( G$ }4 s$ t% k不过,里希特霍芬的德文全名是Freiherr Manfred Albrecht von Richthofen。作为贵族头衔的词是Freiherr,不是法语和英语的Baron。3 \* | g+ B5 I d
) u2 Z2 Z7 b! @! Z2 o6 v德语词Freiherr在英语法语里被翻译成Baron(男爵),的确有道理,因为德语国家的Freiherr相当于英法的男爵。但Freiherr可以与Baron划等号吗?德意志世界的男爵究竟是Freiherr还是Baron?我曾经介绍过德意志的N种伯爵,那么,德意志有几种男爵呢?# N4 {) ^7 N3 ?9 h6 G, _ @6 n- M
6 q4 \# y$ Y# p/ q0 }8 w+ t5 Q
德意志的三种男爵+ J( h& e: h6 e, W
" t. ~/ W9 [* w: P( T; m% j在神圣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如奥地利、普鲁士和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等,Freiherr是倒数第二低的有头衔贵族,再往下是最低的有头衔贵族“骑士”(Ritter),再往下就是没有头衔、仅在姓氏前加一个“冯”(von)的最低级贵族。从这个意义上讲,Freiherr相当于英法的Baron(男爵),是没有错的。9 Q I/ N. L: G
2 c0 I, t3 M# a' x" [. lFreiherr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自由领主”,这很能说明问题:Freiherr原先是一个对自己土地享有绝对所有权的领主,他是自己的老板,无需对其他领主承担租金、兵役、徭役等封建义务。但德意志还曾经有另一种男爵Baron,他们往往是从骑士擢升起来的,对更高的贵族负有义务;他们的土地是更高的贵族授予的采邑。这是Freiherr与Baron的主要区别。
8 R% ~# q. V- A5 m% s( {$ m, r2 g# U$ s9 F) q' r1 I
还有一种,是从神圣罗马皇帝那里直接获得男爵头衔的,可以称为“帝国男爵”(Reichsfreiherr)。他们的土地是皇帝封授的。
# c% b7 i" K: ]% @, b. l$ ?) h" P0 c1 j& C/ q% A/ R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之后,一些独立的德意志邦国,比如巴伐利亚、符腾堡被提升为王国,其统治者获得了设立新贵族(包括男爵)的权力。于是,1806年之后出现了一批新的男爵。为了和这些“暴发户”进行区分,1806年之前就获得男爵头衔的家族开始自称为“帝国男爵”。
# _. n/ i: A4 W% S
) |/ _8 `0 j2 m# b7 N( m9 t与英国不同的是,德意志的头衔继承不受长子继承制的约束,大多数男爵的合法儿子们也被称为男爵,尽管父亲还活着、他们还没有继承父亲的头衔和领地。在这个意义上,男爵就是一个等级,而不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头衔。
+ Q7 ?: R" \$ f% e0 N0 _+ U
( t9 ~ B! V! d' f( n* H/ h$ P: ?
9 O: n9 u* v5 R! s* j% p2 W德意志纹章里的男爵冠冕/ W; Y" H" w& O0 |! d- K ]( E
, C/ U% w& p6 T5 c
“冯”一定是贵族吗
# z9 I9 Q- }* f1 u H& t3 M o, J
# N) H) p+ w- s+ _8 q+ o对德国历史或德国文学稍微有一点概念的中国读者,一定注意过“冯”(在比较老的中文书里有时用“封”)这个字。大家可能读到过,德语名字里有“冯”(von)表示此人是贵族。比如二战时的德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泰因(Erich von Manstein)就是普鲁士贵族出身。
0 _5 b T6 Q1 i1 g6 g7 E7 s" G1 M: b p
果真如此吗?
4 H, n2 |2 R3 b) |% C
6 m5 p6 C4 @& g
! }/ R P- F! l2 o( J德军元帅埃里希 冯 曼施泰因
' ?( [) Q& Z! E# p1 k% g" V8 ?
. k' R' m3 r, [4 ZYes and no。先说结论:名字里有“冯”的,大多是贵族,但也不一定;而贵族的名字里,不一定有“冯”。
7 O% `( v7 g; U! x- a, o3 B& \7 n; N3 E O1 y2 P3 t
其实熟悉欧洲历史文化的朋友应当知道,不仅德语里有“冯”,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里还有“德”,荷兰语里有“范”,等等。包含这些单字的姓名很多,而且常常确实表示贵族身份。类似这样加在姓名里的单词,被称为“贵族小品词”(英文Nobiliary particle,德语Adelspr dikat)。不同国家的“贵族小品词”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在有些语言里,“贵族小品词”和普通介词同形,而非贵族的姓名里有时也会用介词,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被误认为是贵族。
; v" I1 u* Q1 N! |2 b$ F
- R& U8 d; h7 A3 s) F本文把视野局限在德语国家。最常见的“贵族小品词”是von和zu两个。还有它们的变体von der,von dem,vom,zum和zur。以及二者融合而成的von und zu。7 A# d2 X! b" x- t1 F. f* Y
; t7 M7 x+ u0 o0 i! t
从最简单的“冯”(von)说起。von相当于英语of或from,意为:(来自)……的,可以理解为“出生于”或“祖籍”或“属于同宗”。von der,von dem与vom都是von加上一个冠词,相当于英语“of the”。
2 H# T g- x4 h# G4 B% ^. ^" K6 F$ t
“冯”最早只表示住地、统治范围或管辖权,比如巴伐利亚公爵(Herzog von Bayern),这里的von就和英语的of一样了。大约从1630年前后,在贵族姓氏前面加“冯”的做法开始流行。
4 l) u- \3 _$ H
: j8 V. F1 O/ b6 uzu略微少见一些,我将其音译为“祖”,意为:在……。zum和zur也是zu加上一个冠词,相当于英语“at the”。9 u+ u* a+ h0 O/ J& V$ O; H' \
$ d* R2 B" b$ b$ l$ ^4 H
“冯”和“祖”后面接贵族的姓氏,而贵族姓氏往往是地名,即贵族的采邑或庄园的名字。“冯”和“祖”的区别在于,“祖”表示此人居住在此地,而“冯”就不一定了。因为一个贵族家庭在几百年里可能会多次搬家或者获得新的封地等等,所以祖籍和现居地可能不一样。比如列支敦士登侯爵的称号是F rst von und zu Liechtenstein,他仍然掌控着列支敦士登这个领地,所以既有“冯”,也有“祖”。* g& ]) C$ I6 r; B4 u) C
: U6 F% Z$ ?( s) ~, ]" d F在1803到1806年间,不少侯爵及以上的德意志诸侯虽然没有失去相应的贵族身份,但失去了与其相联系的领土主权,于是这些诸侯的姓氏里只能用“祖”,表示他可能还住在那儿,但已经不是那里的领主。仍然享有主权的诸侯则可以继续用“冯”。5 _5 z# L" w6 }& [% _/ R e9 v: k
0 D, N( M$ Y+ k' b( B
参照德意志贵族的情况来举例子:如果某人出生在上海(假设上海是一个德意志城市),那么他可以叫冯·上海。但他不一定居住在上海。 Y- d' ]' ~, A% s$ I8 J
. L, u4 C7 t; ?2 P如果他出生在北京,但居住在上海的话,他可以叫祖·上海。如果他出生在上海,也居住在上海的话,他可以叫冯·祖·上海。& ~# n: K h* s
7 H% x' q* P: u `3 h- ~5 f2 F6 B+ K
举个最有名的例子,在普鲁士被拿破仑打败并割地赔款之后,实施改革、振兴普鲁士的中兴名臣Heinrich Friedrich Karl vom und zum Stein,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祖·施泰因帝国男爵,就既是“出生于”施泰因(或者说施泰因是他的领地),也“居住在”施泰因这个地方。8 X: V( U( B3 C0 D
. K4 U& t9 w: i6 a' Z8 ?
5 [2 Y% c' a$ `" G& b$ }大改革家冯 祖 施泰因
9 f1 p+ o g- S @+ V
+ l3 P8 s4 E% P, ?古老贵族与诏书贵族8 p' g* U1 M- y# t2 a' e" a
1 B- X8 F- O+ u3 \德意志的许多历史非常悠久的贵族家庭(Uradel,指贵族身份可以追溯到1400年以前),以及很多古老的无头衔的下级贵族,姓氏里没有任何“贵族小品词”——如格罗特(Grote)、克尼格(Knigge)和温克(Vincke)家族——是因为“冯”作为贵族标识的用法出现较晚,至少比他们获得贵族身份要晚。3 Y3 l% z0 h; j( n& F5 P) u
* H" c( }9 w2 B) K6 A
而到了近代,很多市民阶级甚至农民出身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升为贵族。这种新贵族被称为诏书贵族(Briefadel),因为他们是从国王或皇帝那里领到封授贵族身份的诏书(Adelsbrief)而成为贵族的。诏书贵族的对立面,就是前面所说的古老贵族(Uradel)。
* T( V/ s0 k) Q" T2 u2 E" ^6 c. k% G T
诏书贵族一般会在名字里添加“冯”字。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应当就是大文豪歌德了,他是市民阶层出身,原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他于1782年6月3日从皇帝那里获得诏书,从此成为贵族。但他没有爵位,连最低的男爵也不是,所以他的名字里仅仅加了一个“冯”,变成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F3 t6 ?3 b
; G# x7 a6 n' E& J
8 p. H/ h( O$ N* `5 C' b V1785年皇帝利奥波德二世提升·安东·冯·施陶芬贝格男爵为伯爵的诏书! i( O2 J+ B. d5 P
% G9 y: A* m0 [8 t6 F5 W. m
9 `" l3 C( p# X
歌德
, ^+ d' o2 W4 U
1 n* c# g8 K, H9 a7 {& m不是贵族的冯先生( [# `$ y' l) L5 m j2 x
) J) ?+ b! O) }7 G- @: Q在德国西北部(不莱梅、汉堡、荷尔斯泰因等地)和瑞士的德语区,很多非贵族家庭的姓氏里却用“冯”和“祖”,这种情况下这两个词就纯粹是介词了,没有贵族之意。在奥地利和巴伐利亚,如果非贵族的姓氏里有“冯”,为了区分贵族的“冯”,会把“冯”与姓氏连写成一个词。比如von Werden有两种可能性,可以是贵族,也可能不是;为了区分,如果是平民的话,就写作Vonwerden。
) F& r7 G& P, H4 [+ d; k) n5 O- y1 z8 t7 z
区分是否贵族的“冯”的另一个办法是,普鲁士军方习惯将贵族的“冯”缩写为v.(注意有一个点),直接加姓氏;而非贵族的“冯”则完整拼写。(举个例子?)
3 C$ y/ g9 F; K6 b, b- h/ k' {* r, L& `1 A! Y, L8 L9 Z) E
比如,汉斯—于尔根·冯·阿尼姆(1889—1962,在第三帝国时期官至陆军大将)出身于勃兰登堡古老的贵族军人世家,他的名字可以写成Hans-J rgen v. Arnim。而假如他并非贵族,名字就写成Hans-J rgen von Arnim。1919年,德国和奥地利都废除了君主制,也就没有了法律意义上的贵族。德奥两国对“冯”的处置方法是不同的。在德国,“冯”被视为姓氏的一部分。而在奥地利,不仅贵族头衔被废除,就连“冯”这样的词也被禁止使用。所以,著名的经济学家哈耶克,以前叫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从1919年起就只能叫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了。: R" `8 a. r: }2 ~6 F
; n: }. X( R4 }! W5 ~* N: L2 i' y/ y& @- U$ k
哈耶克9 M4 m X1 Z; H) @. l* I; J
1 h9 g4 _6 l; ?" L0 w) w/ K
6 P% `# m' W+ U# x( h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