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wuyi008 于 2018-3-4 10:46 编辑 ( T; q! i( y" c# t8 b
: E5 l6 w' Y! Q而面对这个曾经的“战争狂人”、“纳粹首领”,民众的反应,才是最让人深感不安的。 一开始,广场上的游客看到希特勒,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几乎“以假乱真”的模仿者,一次新奇的行为艺术。大家纷纷拿起手机与“元首”合影,带着笑容。 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也没有人感到恐惧。新世纪的人们确实很难相信希特勒的威胁会真的出现在自己身边, 那段动荡的历史已经离人们太远,远到让人失去了本能。 在希特勒周游德国的旅途中,民众对他的好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了向“元首”鞠躬、致敬、求拥抱的场面。这种崇敬的眼神,本该只存在于那段疯狂的历史中。 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与“元首”的合影视频上传社交平台,而这张曾经令人憎恨的面孔一跃成了网红。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道德、原则、是非观,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被拿来消费的。 和平年代,战争和苦难更像是老电影和发黄的书藉中才有的故事。人们享受着现代民主社会的成果,不相信纳粹思想会抬头,更不相信自己会被影响。但是纳粹复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得多,在电影《浪潮》里即有所体现。2014年的专制体制实验和1914年以后的希特勒在宣传上使用的手段并无本质差别:抨击社会现状,并作出慷慨许诺。而每一次他都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当每个人都开始谈论希特勒,事态开始失控。 民众只顾着听希特勒大谈民主之道,他们对生活的失望,他们积压的怨气都太需要被发泄出来,而希特勒的演讲正好迎合了这个需求。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民众态度的变化:起初故事里的市民因希特勒的表演而支持他,但是在他枪杀小狗的镜头播出后,指责声开始铺天盖地。这背后的逻辑很荒诞:尽管希特勒犯下严重罪行,但因为那没有发生在观众眼前,因此并不重要;倒是杀害一只宠物是不可饶恕的,因为它能激起人们无限的圣母心。手段老辣的希特勒轻车熟路地扭转了不利局面。他写出“第二本书”(第一本是《我的奋斗》),不仅登上畅销书的榜首,还拍成了电影。于是许多人开始以认识他、支持他为荣,甚至最后他还拥有了“党卫队”。 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批判、反思的能力和兴趣,大多数人不过是作壁上观的看客,跟着“热点”亦步亦趋。事实上这个群体向来是最容易被鼓动和左右的,尽管他们并不愿意承认。 但是,人们却忽视了希特勒宣扬的民主,是带有法西斯主义的极端民主,是独裁的民主。 当所有人都开始接受甚至认可希特勒的存在,陷入一种非理性状态中时,一位犹太老奶奶的反应一下子将人们拉回了现实。 一个偶然的机会,希特勒被老奶奶的孙女带回了家。坐在客厅的老奶奶,听到门口传来的那个声音,挣扎着从椅子上站起来,眼中充满愤怒与惊惧。 被希特勒迫害致死的家人朋友,那一幕幕残忍的暴行在眼前重现。 只有从不幸的历史中幸存下来的人,才永远不会忘记曾经的苦难。 老奶奶无需看到那张脸便知这根本不是谁扮演的希特勒。那个真切冷酷的声音,无论时隔多少年再听,都不会出错。 “他说着和当时同样的话,最开始人们也在嘲笑他”。老人缓缓从轮椅上站起来 ,颤抖走向希特勒。她打量着他,目眦尽裂地怒斥着:“滚出去,杀人凶手!” 看到老奶奶怒吼着让希特勒滚出自己家时,影片中的男主记者不得不相信眼前这个男人,是真正的希特勒,是穿越历史来到现代的元首。而正是自己,一手促使希特勒再一次出现在群众视野里。 一切都与过去相似。所谓“他是演员”的解释更像是歌舞生平年代的麻痹和失忆,人们是如此健忘。只有不了解苦难的人,才会津津有味地赞赏着恶魔的演讲。曾经有600多万犹太人死于种族灭绝政策,这才仅仅过去几十年,一切就几乎烟消云散。眼前纸醉金迷的轻浮和过去尸骨累累的沉重对比,令人扼腕叹息。 得知真相的记者,回过头来再看希特勒,不禁脊背发凉。当他听到希特勒说自己后悔当初对犹太人的虐待还不够狠时,他明白,自己应当说出真相,阻止这一切。他将希特勒逼上天台,一声枪响,希特勒从楼顶坠落。可随即,希特勒又完好无损地出现在他背后。 如希特勒所说“你摆脱不了我,因为我是你心里的一部分,我来自你们所有人。”希特勒的肉体可以被杀死,可作为符号的希特勒却永远不会消失,他一直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 电影最后,想要揭露真相反抗希特勒的记者,却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而电视节目制作人明知这是货真价实的希特勒,却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隐瞒实情,放任希特勒继续在脱口秀上鼓吹自己的政治思想,煽动民众。 成为娱乐红人的希特勒坐着敞篷车招摇过市,不时有行人向他招手致意。 此时的希特勒脸上不再有初来乍到时的迷茫与不确定,取而代之的是嘴角鄙夷而邪恶的笑容。带着独裁梦穿越到现代的希特勒,给那些潜伏已久,企图重新抬头的纳粹分子带来了曙光。 曾经,人们一开始也是嘲笑他,后来却纷纷追随“元首”的脚步,成了纳粹分子;如今,人们将他当作一个喜剧演员而接纳他,但是否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再次成为他的狂热者? 希特勒说“不是我选择了德国,而是德国人民选择了我”。 每个人心里都有独裁者的影子,希特勒是那个敢说出自己野心的人,于是他被认同,被选举出来。 如果对此你有异议,可以体味一下当今社会里希特勒对这一幕的重演:收视率是你们贡献的、畅销书冠军的宝座是你们推上去的,电影票房也是你们合力的结果。正如希特勒告诉萨瓦茨基的那样:“我是他们合法选举出来的人,他们把国家托付给了一个非凡的人,他们和我有着一样的价值观”。每个人都在为他登上野心的巅峰而拾柴添火,当不幸发生时,你们还怎么能说自己是无辜的? 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回顾历史时,总以为自己是个能辨是非、立场正确又坚定的人。希特勒是坏人,法西斯是可恶的,独裁是不对的,这样的道理谁都懂。但看完电影,你还能百分百的自信于自己的立场不发生偏移吗? 我以为,每一个时代狂人的出现,必然是出于一定的社会需要,而他们的崛起总离不开民意支持。历史总是不断重演,面对社会中希特勒式的人物,我们更需要的是警惕人心,要时刻保持观察和清醒,避免自己成为一只盲从的羔羊。 就好像片中的女主编贝利尼即使对此事有所洞察,却仍然选择了和希特勒共乘巡游车同行。和平时代,娱乐至死的狂欢以及利益和权力的诱惑,使得现实永远比剧本要复杂得多。 , H9 W3 X4 `) B" V. S, `+ Z" r: Y
|